当前位置:首页 > 屈原文化·研究 > 正文
一曲高腔唱人生

发布时间:2023-07-17

文/付金华

 “郎唱山歌姐帮腔,郎是稗子姐是秧,有朝一日遛秧草,扯出稗子留下秧,把郎甩在干坡上……” 没有伴奏,没有麦克风,罗留英的一曲高腔山歌清唱,穿透了屈原故里广场的空旷辽远,穿透了大坝峡江的巍峨厚重,穿透了秭归磨坪高山的凌云峻峭……也惊艳了现场游客们因旅途劳顿而疲惫的耳朵,她的歌声,如三龙潭的山泉水,干净澄澈;又如秋谷山上云雀的鸣叫,嘹亮婉转。

一曲歌罢,喝彩声起,来自俄罗斯的一位游客向罗留英伸出大拇指,用蹩脚的汉语大声喊着:“歌神,歌神!再来一曲!”罗留英感动于游客们的热情,美丽的歌声再次响起。

罗留英,湖北省非遗文化传承人,一九六四年出生于秭归县磨坪乡天井坪村,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山村。大山高远,多见树木少见人烟,村民们居住分散,平日里出个坡,上个山,下个河,相互邀约,乡邻们都靠放开喉咙来彼此吆喝,因此,天井坪村的乡亲们,大多有副好嗓子,农忙农闲时都会吼几句山歌。许是从小的耳濡目染,许是大山的佑护和偏爱,儿时的罗留英在唱歌上就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禀赋。

磨坪的土地,高寒而瘠薄,但却适合包谷的生长。烈日当空,蓬勃生长的包谷苗,在高山的坡地上绵延,与它们一起生长的还有“野火烧不尽”的杂草。于是,每年包谷窜苗拔节的时候,除草就成了乡亲们的主要劳动。

人类的智慧不仅仅是会劳动,更重要的是会创造,薅草锣鼓的发明更是体现这一点。乡亲们挥汗如雨的辛劳在欢腾酣畅的锣鼓声中消失殆尽。罗留英的爷爷就是薅草锣鼓队伍中的歌师,童年的记忆里,爷爷是罗留英最崇拜的人。她至今记得,当年爷爷主唱乡亲伴唱的壮观场面。

每逢下雨或农闲的日子,罗留英就特别开心,因为忙碌的爷爷就会歇下来,自编自唱一些山歌,还会非常有耐心地教她唱。农舍低矮,家徒四壁,但有了歌声的氤氲,罗留英觉得贫寒的家瞬间有了温暖的味道。爷爷特别喜欢这个爱唱歌的孙女,经常夸她有出息。爷爷的鼓励,让她小小的心萌生出不小的向往,那就是“我也要主唱薅草锣鼓”。那一年,罗留英八岁。

一天傍晚,太阳偏西。在包谷地里忙碌了一天的乡亲们累了,歌唱了一天的歌师也累了,当歌师嘶哑的喉咙唱不出下一句时,八岁的罗留英接上了:“太阳掉下岩,放工找草鞋,无心随意甩,丢哒明又来……”在场的乡亲们甚为惊叹,这个身材瘦弱的小丫头,唱得却是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从此,每逢歌师唱累了,罗留英就成了当仁不让的“替补”。那年年底,生产队长为了奖赏罗留英的帮唱有功,分给了她一小筐包谷,她的那个开心啊,真的是无以言表。这让年少的罗留英感受到了唱歌的价值,也让她坚定了一定要坚持唱歌的信心和决心。

罗留英的老家磨坪乡和邻乡梅家河仅一溪河相隔,农忙季节,对河两岸的乡亲们都爱唱个薅草锣鼓,苦中作乐的豁达生活态度是山里人的纯真本色。对唱、接歌、赛歌是最常见的歌唱方式,这方唱罢那方和,唱一年四季的变化,唱天地日月的更迭,唱日常生活的琐碎,唱男欢女爱的情义……所有人间的物事和生活的场景,都可以他们成为歌唱的对象和内容。他们的山歌,源自生活和劳动本身,源自创作者瞬间的灵感和随口便答的机智,既朴素直白,又不缺质感和底气。

而且,这样远距离的对唱和赛歌,歌唱者们的飙高音衍生出了薅草锣鼓中的独特唱腔——秭归高腔。这样的成长环境,也促成了罗留英的快速进步。她不仅学会了爷爷教的老歌,还学会了自己编新歌,而且越唱越好,特别是秭归高腔的唱法,在那一带无人能敌。她成为了当时当地有名的歌师。

民间艺术需要有依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基石,虽然薅草锣鼓流传久远,受众面广,很多人会唱爱唱。但改革开放分田到户之后,独立的家庭劳作方式,已经让农村再也无法形成大集体时代那样浩大的劳动场面,歌师主唱、薅草者助唱的薅草锣鼓便离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慢慢成了流淌在岁月深处的遥远记忆。

但薅草锣鼓中的高腔并没有被人遗忘,村里有老人亡故,守丧熬夜时的丧鼓调中仍然有罗留英喜欢的高腔唱法。偶遇合适的场合,罗留英会忍不住露一嗓子,一声高腔唱出对人世沧桑的感悟,一曲山歌唱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喜爱歌唱的罗留英不免心生落寞和迷惘。

无论如何,生活要继续。2003年,时年四十岁的罗留英在磨坪乡集镇上承包了一个招待所。一次为客人上菜的时候,她听到客人们在夸奖一位七十岁的老婆婆山歌唱得好。她忍不住笑着说:“我也会唱啊!”客人立马来了兴趣,恳求她唱几曲听听。清清嗓子,罗留英开唱了:“高山下来巧铁匠,打把刀儿两边光,我用驳刀切洋芋,洋芋丝丝双对双……”这犹如天籁之音的歌唱,听醉了在场的客人,也改变了罗留英的人生轨迹。其中一位客人就是时任秭归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王融,他也是“唱响秭归”民间艺人大赛的评委。这一次的机缘巧合,罗留英成了本次活动的参赛选手,并在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

俗话说,人生十年一个轮回。2013年,屈原故里风景区组建景区“民间记忆”展演馆,传统的薅草锣鼓、民间吹打乐、高腔、巫术表演等渐渐遗失的民间艺术成为展演的主要内容,罗留英自然成了被力邀的对象。虽然,她的招待所每年可以轻轻松松赚得二十万,但面对景区的邀请,她没有丝毫犹豫,招待所关门转让,她在屈原故里风景区当了一名驻唱歌手。很多人不理解,她却说,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每天都有机会飙歌,对她来说就是圆了她一生的梦想。这一年,罗留英五十岁。

 “一扇门儿几扇开,我来唱哟你来改,敲敲打打什么树,敲敲打打什么柴?一扇门儿两扇开,你在唱哟我来改,敲敲打打芝麻树,敲敲打打核桃柴……”每天,美丽的凤凰山上,巍峨的屈原祠旁,质朴的“民间记忆”展演馆里,罗留英的山歌就会在古民居的青砖黛瓦中回响,时光的河流随着山墙边斜射的光影静静流淌。

罗留英的丈夫在老家当村官,女儿在广东上大学,她在景区当歌手。一家三口,分居三处。偶尔,罗留英会有点点的失落,但更多的时候,她是乐观的,开朗的,特别是一唱起歌来,就会忘记一切的烦恼和郁闷。她说一家人为了各自的追求,各安其所,也没有什么不好的。网络时代,即使是远在天边的亲人也可以天天联系和见面。对于自己的选择,她无怨无悔。

时至今日,罗留英已经在展演馆唱了五年。五年间,她共演出了六千多场,有六十多万游客,通过展演馆的方寸舞台,领悟了秭归高腔的独特魅力,读懂秭归民间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演唱的过程中,罗留英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和进步。

她参与过中央电视台录制《敲起琴鼓劲逮逮》,节目组要求专业歌手与她的高音同步,以保证节目的最佳效果。最终,《敲起琴鼓劲逮逮》获得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虽然,在这次活动中,她只是一个陪练,却也因此获得了秭归山歌之王的称号。

去年十二月,罗留英同“民间记忆”展演馆的其他艺人们一起,应邀去北京表演了十五场。这些已经久远的民间艺术,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罗留英很欣慰。

虽然,在景区驻唱的收入与当年承包招待所相比,真的不值一提。但罗留英不后悔,她说,自己就是为秭归高腔而生的。她就是非常享受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一曲山歌,一声高腔,想唱就要大声唱,这就是罗留英的如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