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镇风采 > 正文
杨林桥镇

发布时间:2021-06-24

农耕圣地 食乐之乡—杨林桥镇

杨林桥镇位于秭归县南方,是秭归县的南大门,地处东经110°50′~110°58′,北纬30°41′~30°51′,东与九畹溪镇毗邻,南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相连,西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交界,北与两河口镇接壤。集镇位于林家河畔的杨林桥村,有450多年历史。其版图面积234.56平方公里,共14个村落,9224户,全镇总人口23671人,2020年全镇财政税收229万元。该镇主导产业为生猪、蔬菜和核桃,是反季节蔬菜生产大镇。“杨林堂鼓”是该镇具有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已有1000多年历史。该镇首创的农村社区建设经验曾在全国推广。

一、历史发展悠久

杨林桥镇历史悠久,明嘉靖二十八年本《归州志·关梁》载:“杨林桥,州南一百里,”距今已有460年历史。明清设东阳乡,清同治五年(1866年),归州设21乡:现杨林桥镇辖区析为上东阳乡、下东阳乡、小龙城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杨、林两姓家族联合在村西河上合建一座木桥(现为石渡槽),取名杨林桥,镇名由桥名演变而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杨林桥镇为秭归县第六区,下辖“杨林、天鹅、白鹤、三渡、三台”等乡;1958年 10月改为人民公社,下辖管理区;1961年更名为杨林区;1975年10月分为芝兰、杨林两个公社;1984年2月芝兰、杨林合并为杨林桥区;1985年10月,改为杨林桥区(镇);1987年10月分为芝兰乡、杨林桥镇。2001年3月,全镇36个村合并为14个村。

二、文化底蕴深厚

杨林桥镇自古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热爱读书,闲暇时与人对话,多能出口成章。杨林桥镇有许多传统民间文艺,诸如杨林堂鼓、薅草锣鼓、花鼓舞、唱山歌、舞狮子、耍龙灯、打九字鞭、划彩莲船等,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杨林堂鼓文化。全镇文化以集镇为中心,建有文化广播体育中心、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共享工程室、科技培训室等场所和14个农家书屋、24个农村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杨林堂鼓、杨林高腔(山歌)均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杨林堂鼓亦称唐鼓,是流传在杨林一带的一种民间吹打乐,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共有36调72曲牌。“杨林堂鼓”以杨林桥镇金竹园、响水洞村为原发地域,辐射秭归县12个乡镇及周边县乡。“杨林堂鼓”历史文化渊源久长,大约产生于明朝,距今有630年的历史。分坐奏、行奏两种,行奏最有特色。乐器有大号、唢呐、大堂鼓、小堂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包锣、拍子等。曲调分为36调72牌名。音乐结构分为散曲、套曲两种。内容有反映田野劳作、写景抒情、描写具体事物、反映时事、反映习俗、反映日常生活及反映地理环境等。

三、气候适宜,物产丰富

杨林桥镇地处大巴山余脉,境内地形复杂,山岭重叠,岭沟交错,为三槽两坡一埫。西南高,东北低,杨林桥镇白岩村境内的向王山为秭归县最南边的一座山峰。高低海拔悬殊较大,最高海拔为漆子山风吹垭1863.7米,最低海拔为镇政府所在地310米。

杨林桥镇因其独特的气候和地形地势,而使农业以粮食、蔬菜、魔芋和生猪养殖为主,兼有烤烟、小水果等。主要农特产品有魔芋、空心李等,其中尤以杨林空心李和“年猪节”远近闻名。杨林空心李果大皮薄、核小、味甜、质脆、色鲜,其感观性状、理化性状和风味等主要技术指标都赶上和超过省内外优良的玉皇李、前坪李及全国比较优良的美人李、红心李等品种,从1989年开始,已向全国大范围推广。

四、美丽的自然风景

杨林桥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沿山路而上,有树枝上朵朵洁白的李花,有放眼望去一片绿色的春景,有藏于山谷中的钟乳石群,还有白雪皑皑的雪景。历史、人文、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位于镇内鼓锣坪村的朱棋荒,距秭归县城95公里。该地最高海拔1844米,年平均气温7.8℃,冬季积雪达100天以上,积雪面积2333公顷,是南方冬天赏雪、夏天避暑最理想的场所之一。离镇政府不远的小溪河,有蟾潭河、9井18洞等风光;紧紧相连的三渡河有鱼泉洞、老虎洞、杨家寨洞、人合洞、猫子岩、墩子石、抓石坑、打马石、马岩口、公公桥、媳妇桥、婆婆桥等自然景观,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五、广阔的发展前景

杨林桥镇扎实工作,奋力拼搏,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近年来,杨林桥镇立足自身特色,开拓创新,以生猪、蔬菜、核桃、茶叶为主导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围绕“农耕圣地,食乐之乡”总体形象定位,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以旅游为主导,以农业为支撑,以文化为灵魂,将杨林桥镇打造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生态农业大镇、特色康养小镇、文化旅游新镇、和谐文明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