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秭归讯(通讯员 刘清华)清晨,秭归县梅家河乡尤家湾村的薄雾里,由远及近传来一阵熟悉的摩托车声。64岁的老中医宋秀雅利落地停好车,从后备箱取出随访包,走向村里一位老人家中——这辆陪他奔波多年的摩托车,早已成了一个行走的“移动诊室”。四十多年间,就是这个朴素却温暖的“诊室”,承载着一位乡村医生的仁心与坚持,默默守护着一方乡亲的健康。
宋秀雅19岁便师从老中医,自此扎根原宋家坡村,一守就是三十多年。崎岖的乡路不曾绊住他的脚步,早年靠步行,后来这辆摩托车就成了他最忠实的伙伴。他载着药箱,风雨无阻地穿梭于村落之间,随时回应乡亲们的呼唤。他视病人如亲人,耐心倾听、细致诊治,让他成为村民心中最信赖的“自家人”。
其间,并非没有更好的选择。县城多家诊所曾向他抛出橄榄枝,许以优厚待遇,却都被他婉拒。“这里的乡亲们需要我,我走了,他们看病就不方便了。”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他从未改变的初心。
退休后,本可颐养天年的他,因放不下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热爱,欣然接受返聘,并将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展至尤家河村。自今年4月起,他已在这里风雨无阻地巡诊67次。在村卫生室里,他从容把脉、细致问诊,也不忘在开方间隙向村医小邓轻声讲解。“师带徒”是他巡诊清单上的重要一项,他希望通过手把手的传授,让扎实的中医药技术在基层生根发芽。
宋秀雅尤其牵挂村里那些年迈体弱、不便出门的老人。得知一位七旬老人饱受旧疾困扰,他多次骑着那辆熟悉的摩托上门,免费为其针灸、拔罐,还根据病情需要自备药材送到老人手中。
今年以来,在县卫健局的统筹推进下,医共体通过人才下沉、资源共享,为像宋秀雅这样的医生搭建起更广阔的服务平台;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则通过完善村级巡诊机制、强化村卫生室建设,为“移动诊室”的持续运转提供了坚实支撑,宋医生和他的摩托车,得以继续向前,稳稳驶向每一个有需要的乡亲身边,筑牢基层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来源:梅家河乡卫生院)
【责任编辑 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