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秭归讯(通讯员 陈瑶迦)车子在盘山道上绕行第七个弯道时,云雾深处突然闪出几星灯火。我摇下车窗,晚风裹挟着油蟠的清甜与湿润的泥土气息涌入——这便是梅家河乡给我的初礼。
绿韵:生态资本的价值觉醒
初到梅家河,最震撼我的并非山势险峻,而是满目苍翠中透出的生态自觉。行走在龙坛沟的“口袋广场”,孩童追逐着掠过花丛的粉蝶,老人们坐在石凳上闲话,乡民的话语道出变迁:“从前只顾埋头赚钱,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大家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如今家家争着打理庭院,比谁家花开得好。”
这种觉醒源于乡里深耕的“绿心”战略:全乡道路绿化率达83%,143公里道路化作蜿蜒的生态廊道;农田林网补植乔木3500株,农舍庭院新栽树木8100株,“两山”理念早已在乡亲们心间扎了根。当国家卫生乡镇、省级森林城镇、省级生态村等牌匾接连挂起,绿水青山已不仅是风景,更成为梅家河人挺直腰杆的底气。
产韵:“一村一品”的立体交响
在郑家岭村的千亩脐橙园里,新生的橙果宛如枝头凝结的翡翠,沉默地积攒甜蜜。“去年通过‘80后村书记助农直播间’,咱们村儿里的橙子卖到了广东!”村书记赵秦这样介绍。
梅家河的产业版图恰似一幅精心晕染的水墨画:龙王山村的茶垄叠翠流芳,三掌坪村的香椿林下散养着生态鸡,龟坪河村建起了腊肉加工厂——商光春返乡创办的“腊佰味”年销腊肉120吨,“熏”出来的人间至味成就百万元“大产业”。更令人惊叹的是陈家埫村的智慧:千亩烤烟田与核桃园错落分布,烟农们俯身耘苗的身影后,是年产值450万元的“金叶”传奇。
新韵:云端助农的点点星火
“家人们看这洋芋片!龟坪河老乡自家晒的,太阳味比添加剂实在得多!”直播间里,村书记宋正平将一袋金黄的干洋芋片举到补光灯下。镜头外,打包台上的辣椒、茄子、豆角还沾着泥土,村“两委”成员们正麻利地分装称重——这方露天的直播间,早已蜕变成云端助农的“指挥部”。
乡音浓郁的解说背后,藏着令人惊叹的数字脉络:1.6万粉丝在此汇聚成“云上集市”,单场直播曾让8万公斤脐橙插翅出山,销售额冲破30万元。宋正平们挥洒的汗水,正悄然重写山乡命运,龟坪河村也正在从“留守村”蜕变为“云上热土”。
心韵:灯火可亲的和美协奏
那夜走访归来,山坳里灯火如星子洒落。宿舍对面刘嫂子家阳台上的灯还亮着,灶上温着的多半是给即将放学的孩子留的饭菜。我忽然懂得,为何七年乡镇履历在此刻翻向新篇——梅家河的蜕变不在山水的表象,而在人心深处的地壳运动。
当烟农在烤烟房前笑着擦汗,当十户长们的笔记本记满家长里短,生态资本与人文情怀早已水乳交融。这方水土的馈赠,终化作百姓指尖的丰盈、眼里的光芒。
月光漫过窗棂,我在工作笔记上写下:“所谓扎根,非困守一方泥土,乃以身为桥,渡期盼抵晨光。”山风翻动纸页,恰似乡野的心跳。远处传来几声犬吠,灯火温柔的村落枕着溪声入眠——此间山河,已成吾乡。
(来源:梅家河乡)
【责任编辑 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