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屈原文化> 正文
古音雅韵颂屈子

  发布时间:2025-02-06 11:05 人阅读

三峡秭归讯(通讯员 周华山)2025年2月4日,农历乙巳年正月初七,在屈原诞生之地——秭归县乐平里,屈原诞生2365周年纪念活动拉开了温情而庄重的序幕。人们纷至沓来,满怀着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无限敬仰,共同续写屈原文化的崭新篇章。

乐平里,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土地,每一寸都深深烙印着屈子的痕迹。据学者考究,“乐”意为“生”,“平”指屈原,“里”代表地方,这个名字本身便是对屈子最深情的铭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无声地诉说着屈子往昔的故事。乐平里屈原庙静静矗立在时光的长河之中,默默凝视着岁月的变迁。庙宇依着蜿蜒的山脊而建,坐西南朝东北,面阔三间,正殿中屈子像巍然伫立,周身散发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庙宇门楣之上,刘醒龙题写的“中国文学第一正脉”匾牌高悬,在日光下熠熠生辉,让每一位到访者都不禁驻足停留,心中涌起无尽的景仰之情。

上午8时18分,屈原拜寿仪式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正式开场。此时,阳光轻柔地洒落在屈原庙,仿佛为这场纪念活动披上了一层神圣的金色纱衣。嘉宾游客、文化学者、屈氏后裔以及周边村落的代表们身着传统服饰,整齐列队,眼神中满是对先贤的敬重与追思。众人齐声吟诵古音古韵的唱辞:“康乐,大夫!生日,来兮。天,不可上兮,上有,云程万里;归来,归来,康乐兮……”这穿越千年的声音,满载着后人对屈原无尽的缅怀与思念,也坚定不移地传递着传承屈原精神的信念。吟诵结束,众人缓缓向屈原像虔诚鞠躬,那一刻,时光仿佛静止,人们似乎与屈原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心灵在这一瞬间得到了深度的交融与共鸣。

随后,新春诗会精彩上演,将活动推向了高潮。三闾骚坛农民诗人们满怀对屈原的敬仰和对诗歌的热爱,用抑扬顿挫的古音深情吟诵着在秭归这片热土上精心创作的诗歌。“又喜骚坛登大雅,农民诗社唱蒹葭”,生动地展现了诗社在传承诗歌文化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故乡稽首拜高贤,文学源头照大千”,则深切地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尊崇与敬仰。诗句在空气中悠悠回荡,宛如灵动的音符,将屈原精神与当代文化传承紧密相连,让现场观众完全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尽情感受着古音古韵带来的独特魅力与心灵震撼。

在屈原文化传承座谈会上,秭归县屈原学会会长马尚朝以《遥想屈原翩翩少年时》为主题发表演讲。他从屈原高贵的出身所赋予的家国责任,到其独特生辰所蕴含的吉祥寓意;从饱含家人殷切期许的名字,到天赋异禀却仍不懈求索的精神;从年少时借橘树抒发的强国之志,到良好家风影响下养成的高洁品格,以及后天凭借勤奋努力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全方位、多角度地精心勾勒出屈原出身好、出生好、名字好、天资好、形象好、志向好、家风好、学业好的“八好少年”形象。通过这一深入解读,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屈原精神的根源正是这些丰富的成长经历,正是它们铸就了屈原对国家的忠诚、对理想的执着、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座谈会上,国家级非遗项目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传承人谭国政、向昌富满怀热忱地分享心声。谭国政说,作为屈原故里秭归人,要从骨子里热爱屈原、纪念屈原,一代代接力传承、创新传承屈原文化;向昌富感慨,三闾骚坛从1982年的13个农民诗人,到现在2000多个会员,见证了屈原文化的繁荣发展。屈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静回顾了屈原文化在家乡从生根发芽到枝繁叶茂的发展历程。她表示,家乡人民定会深入学习屈原文化,讲好屈原故事,建设好屈原老家,让屈原文化的魅力世代传承、熠熠生辉。

此次纪念活动是屈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更是一场深入灵魂的精神洗礼。活动结束后,参与者们深受触动。屈原文化爱好者周大俊感叹道:“这场活动让我对屈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沉浸式的体验远超书本知识。”屈氏后裔熊虎三激动地说:“能在先祖诞生之地参与如此隆重的纪念活动,我深感自豪,传承屈原精神,我辈责无旁贷。”三闾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宋文兴难掩兴奋之情:“荣获‘全国十佳诗社’,对我们来说是肯定,更是鞭策。我们会继续创作,让屈原文化通过诗歌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此次活动为秭归开启了屈原文化弘扬传承的崭新征程。未来,秭归将以旅游为笔,以屈原文化为墨,巧妙串联起乐平里屈原庙、屈原故里等景点,精心打造深度文化体验游,让游客能够沉浸式感受屈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秭归将高水准完成屈原祠展陈提档升级,运用数字化展示、情景复原等创新手段,立体、全面地呈现屈原的一生和文学成就;做实做强屈原文化研究院,广泛汇聚专家学者,深入研究阐释屈原文化,构建具有秭归特色的学术与话语体系;加强传承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训、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年轻人投身传承事业,培育出一批批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

【责任编辑 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