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营革命历史陈列馆
水田坝乡马营村,因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这里发生了秭归县声势最为盛大、参与人员最为众多、影响最为深远的农民武装运动,成立了秭归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在1986年11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革命苏区”。
马营苏区是鄂西巴归兴根据地之一。1927年7月,中共巴归兴县委委员刘子泉在草坝乡后马营、龙潭湾(今水田坝乡马营片区)发展了以王惠礼、吴述均为首的“红带会”组织。8月,中共湖北省委建立鄂西特委,机关驻宜昌,9月鄂西特委指派刘子和将兴山特支改建为中共兴山县委员会,组织工农运动,建立革命武装,发展党组织;
1928年2月,巴东早期共产党人黄大鹏、张华甫等组建了恩施地区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西陵支部”,3月举行了著名的“巴东暴动”,成立了恩施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巴东县人民委员会;6月,秭归成立了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陈家坡支部委员会,在巴东、兴山、秭归三地分别成立了自己的党组织以后,11月,在兴山县城南回水坨正式成立了中共巴兴归县委员会,对三地的革命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1929年3月12日,在王惠礼家中(今水田坝乡马营村四组,革命烈士,于1931年牺牲)秘密举行了入党宣誓,建立了水田坝乡第一个党支部——中国共产党马营党支部,选举王惠礼为书记,吴述均、吴益昌、董大凤为支部委员。
1930年春,正式成立马营区苏维埃政府,下辖前马营、后马营、龙潭湾三个乡苏维埃政府,共发展党员40名、赤卫队员110人、“农协会”会员200人,“红带会”会员300人,直接受巴归兴县委、鄂西特委的领导。马营苏区建立后,革命活动高潮迭起,农协会员们学唱《农民歌》《冲锋歌》《青年团歌》《妇女放脚歌》等歌谣。妇女剪辫子,放小脚,反对夫权争自由。到1930年5月,巴归兴县委下辖11个区苏维埃政府,一时间革命形势如火如荼。
1928-1931年间,马营苏区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反围剿等革命活动,进行了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马营苏区先后成立了马营党支部,马营区农民协会、赤卫队和马营区苏维埃政府,为后来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播下了革命的种子。虽然最后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但是马营人民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艰苦创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彪炳史册、千秋永存。
从1930年6月至1932年春,秭归桂花、马营、龚家桥(近兴山高桥)苏区的干部群众200余人惨遭杀害,100多间房屋被烧毁,马营地区牺牲的共产党员和赤卫队员多达三十余人。马营苏区的党组织、区农协会、乡农协会和赤卫队均遭到严重的破坏,革命走向低潮。1930年7月1日,马营赤卫队在蝌蚂口、五龙观迎击国民党秭归、兴山反动武装的联合围剿,毙敌、毙伤数十人,但终因敌众我寡,武器落后,战斗失利。后国民党团练武装进行疯狂的封锁、清乡,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赤卫队员,共产党员、赤卫大队长吴述均,共产党员、赤卫队员卢永植等先后被捕,30多名革命同志献出了宝贵生命。
1986年11月5日,秭归县人民政府在水田坝区马营乡召开追认烈士大会,宣读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追认土地革命时期英勇牺牲的王惠礼、吴述均等13名烈士通知书,马营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革命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