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秭归讯(记者 向小飞 通讯员 谭倩)6月30日是秭归本土的最后一个端午——“末端午”。秭归人过端午总是绕不开屈原,跟随记者去屈原的诞生地——屈原镇乐平里认识一位为屈原义务“守灵”的守庙人——黄家兆。
日前,屈原镇乐平里三闾骚坛诗人黄海军带着自己新创作的一首诗来到黄家兆的家,向他请教,黄家兆认真阅读吟诵,和黄海军一起探讨怎样修改。每到端午节,三闾骚坛都会在乐平里的屈原庙举办诗会。黄家兆除了准备自己的诗作,还要指点后辈诗歌创作。
黄家兆1949年出生,从小家境贫寒。身为农民的他却对写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由于不断坚持,在诗歌创作中找到了感觉,黄家兆越发痴迷。2009年,三闾骚坛换届,黄家兆被吸收为三闾骚坛社员,他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写诗起步迟,没有正规学习过,便拜徐正端先生为师,经常到屈原庙向他请教。
后来,他还向梅大敏、谭家礼等老师请教,经常参加诗会活动,还研读了《韵学津梁》《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书籍,诗歌创作水平越来越高,目前已创作120多首诗,很多诗还在媒体和三闾骚坛编辑的《骚坛》诗集上发表过。
2019年,原屈原故里守庙人去世,屈原镇党委政府和屈原村党总支商量后,决定请黄家兆承担守庙任务,黄家兆不计报酬,欣然接受。
守庙的日子,在常人眼里未免太过孤单寂寞。但黄家兆却不这么认为,他将每一个守庙的日子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一清早,黄家兆都会虔诚地点燃一柱香,接着将屈原塑像的供桌、香炉擦拭干净,随后,把庙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闲暇之余,黄家兆就在庙前的黄楝树下、卧室内、塑像前吟唱诗作。有后辈前来请教,黄家兆总是不吝赐教。这样守庙的日子一晃就是五年多,黄家兆丝毫不感觉厌倦。他坚持写诗,坚持在屈原故里守庙的事迹感染了越来越多的诗人。
(来源:秭归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