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县磨坪乡长海希望小学 田瑜凤
盛夏炎炎,暑气难消。可磨坪的夜晚凉风习习,蝉鸣阵阵。窗外,欢迎自宜昌、秭归来磨坪的作家们的烟花灿烂耀眼,映红了半边天。室内,大家唱着歌,吟着诗,喝着摔碗酒,气氛热烈欢快。
都言,南方的稻,北方的谷。没想到,这谷也曾生在了南方那座有“秭归青藏高原”之称的山野上。
那座山原本叫老隘里,是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老官顶的一支分脉。
老官顶是磨坪境内极高极险的山峰。山高山险,便有灵气聚集,有了灵气就有了故事。相传,顶上观内的老官菩萨心怀慈善,情系百姓,每天必登高临下,细览境内人情民意。
菩萨人在凡间,目光不凡。其视力所到之处,览得升坪十里峡谷幽深,峡谷内,有外夷(僰人)正好穿过狭窄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黄隘屋(梅家河、磨坪交界处),并自东向西沿峡谷逶迤而进。该部族留下部分精壮男子驻守黄隘屋关隘口外,大队人马自杨林桥,升坪河,三龙潭,龙坪河,直抵高山围堵、不可复进的娃娃寨,方才决定不再奔波前行。娃娃寨,峡谷的源头,西边的险要之塞,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地方,与杨林桥河谷的狭窄险要一线相通,相呼相应,形成一廊十里峡谷,一道天然屏障。僰人居于此峡谷源头,进可安居乐业,退可保存实力,令追逐者望尘莫及,峡谷两岸得以一片安详。安顿下来的僰人以娃娃寨山脚下的一块平地为据点,聚集而居,繁衍生息,种五谷,植树木。他们用勤劳激活了一方水土。水土滋润着五谷植株,滋润着僰人的日子。五谷中,有一种叫粟的谷子涨势最好,最好养活,无需肥沃的土地,无需充足的水分,它都能抽出长长的狗尾巴穗子,肥肥壮壮的穗子,每穗结实数百至上千粒,子实极小,卵圆形,但圆实饱满;谷穗一般成熟后金黄色,去皮后籽粒也多为黄色,人们称其为黄小米。此小米是僰人的主食。他们还探得此小米不仅可供食用,还可入药,有清热、清渴,滋阴,补脾肾和肠胃,利小便、治水泻等功效,又可酿酒,酿醋、制糖等,非其它谷物可比。
该支僰人以银杏为图腾,视银杏树为权力的象征。每一届首领需植银杏树一株,以银杏树的繁茂预示威望的众寡。几届首领争相植银杏,但唯有三棵银杏树呈品字形茂茂然存活了下来,长成了娃娃寨的千年风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正是这三棵银杏于两千多年以后让娃娃寨这个名字披挂上了厚重的历史色彩,得以家喻户晓。
僰人于峡谷源头生活,死后葬于峡谷下游的关隘口高险的悬崖峭壁之上,关隘口亦即他们生命的入口。生从此处进,死于此处葬,僰人用一定的高度圆满了他们生生世世守住峡谷、守住家园的梦想。僰人之后带着对已故之人“升极乐之高天,享盛世之太平”的美好祝愿,攀岩,凿洞,安放棺木,用繁琐的程序从高度上为故人的生命做了总结,以示对生命终极的尊重。
至今,沿杨林桥河床向下,可见多处悬崖峭壁上共分布约有150个岩棺之多,不仅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多最好的岩棺群之一,还号称亚洲之最。
老官菩萨放眼远观,看惯了僰人的生生死死。可俯下身子再看眼皮底下的老隘里,他才惊觉自己的大意和偏心。
老隘里,本是老官顶的山系分脉。山梁陡峭,土地瘠薄,荆棘遍布,茅草丛生。山中零零星星的几户本地居民,挖野菜,食草根,烟火惨淡,朝不保夕。
是夜,老官菩萨托梦于山下一周姓人家,让他带领大家于东边日出之处去寻找水源,于西边日落之地去找寻食物。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周姓主人便带领三五年轻男子上山寻水。几个时辰之后,太阳从山顶喷薄而出,他们不约而同抬头望去,只见太阳现身的地方,一股清泉自老隘洞的岩缝中汩汩而出。“有水了,有水了,我们有泉水吃了”,惊呼声此起彼伏,听到呼声的人们鼓掌奔走相告,一时,群山沸腾。
又一日,周姓主人又带领后生,备足野菜干粮向西边行走,几近一天,太阳落山之时,他们到达了娃娃寨山脚下。大片金灿灿的谷子让他们兴奋不已。讨得谷种,喜冲冲而回。
从此,谷子有了新家。老隘里数百亩西南朝向的缓坡地,阳光充足,地气充沛,又属高山气候,湿度较为平衡,谷子的涨势格外喜人。春天,随手一把种子播撒在地;夏天便是葳蕤丰茂一片;秋天里,蓝天下,更是大片大片金灿灿、沉甸甸的谷穗儿多情摇曳,顾盼生姿。
从此,老隘里,人们食谷而生,饮甘泉而活。不再受冻馁饥寒之苦,繁衍生息极快,零星居民很快发展成百多户农家。坡上坎下,毗邻而居,房屋古朴,错落有致。
吃饱喝足了,人们便有了积谷防饥的念头,头年吃不完的谷子都会用大仓储藏起来,适逢风调雨顺,就会无仓可储。周老汉又想出法子,采来老隘洞的甘甜水,将自家多余的谷子用甑子蒸馏的方式来煮酒,煮出的酒香甜可口,人们谓之“搬甑子”酒。这法一出,人们纷纷效仿。酿得好酒,自斟,自饮,待客,送礼,自不在话下。用谷子熬出的糖更是色泽鲜亮,绵软香甜。
有了“搬甑子”,谷子历经洗,泡,煮,蒸,摊凉,拌曲,发酵,再蒸等一系列长跑,从圆圆实实的小米跑成醇厚浓郁的美酒,从固态华丽转身,变成晶亮的液体,一番浴火,一场涅槃,谷子完成了前世,迎来了今生。
时间久了,煮的酒多了,喝不完,便用陶罐密封藏于地窖,长年累月,自然发酵,更是香醇甘甜,醉倒了无数乡邻。遇上丰收年,乡邻齐聚,打谷场上,三五成群,喝酒助兴,摔碗相庆。说也奇怪,摔碗酒几乎年年有,这习俗沿袭至今。
由于酒好,周边邻近争相索买,外地人在别地饮过此酒后,也是难以忘却,但又不知在何处才能买到这样好的酒,甚是苦恼,有知情热心者相告:“此处有一高山,山下遍种谷穗,找到那里,就可以买到好酒了”。人们问来找去,找到了此地,随争相购买。由于销量大,自有利润,这就给当地带来很大福祉。因此人们将这种谷子当成了上天赐予他们礼物,每到秋收之时,各家各户大门的门楣两边都插有硕大的谷穗子,并焚香礼拜,很是隆重。一来庆贺丰年,二来祈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谷子的功能从主食从百谷之王走向祭祀神物,人们对这份秋天的厚礼更是青睐,便给这谷子起名叫“秋谷”。一来二去,这座长满谷子的山也被叫做了“秋谷山”。渐渐地,“老隘里”这个名字被人们忘记了,“秋谷山”的名字越传越远,远到老官菩萨凡眼不能见。其名也一直沿用到今。
而今,周家后人早已将“搬甑子”发扬光大,从小作坊到家庭企业,秋谷的涅槃更是奇特神秘之至。不仅秋谷,高粱,荞麦等皆可入池入窖,完成从洗到蒸煮、发酵、蒸馏、出炉、窖藏等一系列程序,然后登堂入室亮相市场。
秋谷,走过三生三世,走成了而今的“秋谷山”,走成了一个地域标志,走成了一个响亮的符号,这是秋谷的万幸!是由秋谷濡养而成的秋谷山人的万幸!
202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