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新
在秭归县的西南边陲磨坪,在升坪河的悬崖陡壁上,有一批经人工凿造的洞穴,里面安放着棺木,人们叫它悬棺。与西陵峡、九畹溪的悬棺比起来,它有一些特别之处,一是悬棺规模之大,近30座洞穴。二是安放悬棺的洞穴是经过人力加工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悬棺引起了中外学者及广大游客的极大兴趣。
史书中对悬棺的历来都有记载。
在我国的福建、台湾、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都有悬棺。在东南沿海岛国及南亚地区,也有悬棺的存在。在长江三峡地区的悬棺遗迹和遗物,历代史书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与描述。《夔州府县》卷七《古迹》曰:兵书匣,在瞿塘峡中,近视若露一匣,高悬不能至。《巫山县志》卷13:风箱峡,在旧大昌县境,悬壁之上垒垒,形似风箱或类棺,人不能近,攀援而至即见大蛇。光绪《巴东县志》载:西襄溪(即现在的神龙溪),两岸壁之千寻,有敞艇在石罅间,去水约半里许,望之艇艄可辩。清《蜀道驿程记》载:秭归县兵书峡,过兵书峡,峡半壁有洞,中有石,形如卷,俗称武侯兵书峡。《宜昌府志》:雾渡河箱子岩,去宜城北三十里,相传有避乱崖上,有箱至今不朽。
除了史书上记载的以外,在长江三峡地域内还有奉节县的后溪河、泗襄溪、玉溪县的大宁河、巴东县的链子溪、秭归县的九畹溪、磨坪的升坪河、夷陵区的黄柏河等支流小河,还有沮漳河流域的远安县、房县,清江流域的长阳、宜都、建始等地都有悬棺,其地域之广,数量之大,在其它地方是极为少见的。
现代人对悬棺的理解,各有各的见解。
由于年代久远,史书的记载也不尽详细,人们对悬棺亦莫知其由来,故而把悬棺神秘化了。将放置悬棺的地方称为“鬼葬山、仙人岩、仙人屋、兵书峡、风箱峡、箱子岩”等,对悬棺则叫之为“沉香船、沉香棺、仙人棺、龙船、船棺”等。唐代诗人孟郊在《峡哀》诗中是这样描述悬棺的:“三峡一线天,三峡万绳泉。上仄碎日月,下掣狂漪涟。破魂一两点,凝幽数百年。峡晖不停午,峡险多饥涎。树根锁枯棺,孤骨袅袅悬。”
“悬棺”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梁陈间顾野王(519—581)谓武夷山“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之记。到了近代,才有专家第一次把“悬棺葬”作为专用名提出,以后便为大量学者、专家所沿用。《中国风俗辞典》解释说:“悬棺葬,风葬的一种,将死者遗体放至棺内再置于悬崖上使之风化的葬法,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丧葬习俗。”
悬棺葬的表现方式经专家归纳有七种类型:一是“木桩架壑式”,将棺木一头置于天然岩洞或者岩石裂隙之中,另一头则架于绝壁的木桩之上。二是“天然洞穴式”,将天然洞穴稍加修整或填平,然后置棺其内。二是“人工开凿横穴式”,人工在临江的崖壁之上开凿长方形横龛,大小宽窄以容一具或两具棺木为宜。三是“人工开凿方穴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宽1至1.5米的方洞或者利用天然洞穴加工成方洞,置棺其内。五是“悬崖木桩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横向2至3个小方孔、嵌入木桩,然后置棺其上。六是“崖礅式”,在临江悬崖峭壁上有突出或凹下的岩石,因其厚重而又平坦,稳度大,或称“岩礅”或“岩缝”,将棺木置入其内。七是“岩缘式”,在海边陡峭的崖壁上找有突出的狭窄岩缘,形成天然平台。置棺其上。经专家学者考证,秭归的悬棺葬就有三种葬式,西陵峡中的悬棺属“崖洞葬”,九畹溪的悬棺属“岩礅葬”,磨坪的悬棺则属于“崖龛葬”。
悬棺葬何人所为呢?所葬何人呢?这是一些已被时间带走的秘密。
磨坪的悬棺与九畹溪、兵书峡和其它地区的悬棺一样,它产生于何年月,棺内安葬何人,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悬棺葬产生的年代基本上有了初步的轮廓。经专家考证,对宜昌县新坪棺材岩的残棺报经“炭14”测定,年代为2270±80年,树轮校正年代距今为2275±90年,大约形成于公元325年以前,时为战国前期,距今为2300多年。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分别在瞿塘峡和巫峡进行了发掘,出土的悬棺随葬品,多为战国时期的柳叶巴式剑,楚式剑,楚式高背木梳,西汉文常钱。还有西汉时期的长喙水鸟状和钩头蛇首状带钩及东汉五铢钱等文物。其悬棺葬产生的年代大约在战国至东汉时期。
悬棺所葬何人。1987年《南方民族考》第1期刊登的《古代巴人的起源及其蜀人·僚人的关系》一书称:“瞿塘峡附近山间的岩洞中时有铜罐、铜矛、铜剑出土,当地人称‘巴王蛮洞’。……,在夔峡对岸,两处的悬棺葬与巴县等地的船棺墓均属战国至西汉时期,而且都是巴人的葬俗。”1992年出版的《中国悬棺葬》一书说:“据实地调查,长江三峡地区的秭归县,巴东的东襄溪、西襄溪等河流的得名,皆因历史上有儴人居住在这些地区,而奉节一带亦有儴人生息。《太平寰宇记》卷76载:有儴人……遭丧13竿悬布置于其门庭,殡于别所,至其体燥,以木函盛至山穴中。由此,秭归、巴东、奉节一带的悬棺葬可为是古儴人之葬俗。”那么秭归的磨坪、九畹溪、兵书峡的悬棺到底是巴人所为,还是古儴人的葬俗,或是其它古代少数民族或是古汉人所为,仍有待于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
悬棺之谜何时能大白于天下?
丧葬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必然要反映这个民族的宗教观念、民族心理素质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秭归悬棺葬是“三峡文化圈”中的一个不可多得的组成部分,而又在这座艺术殿堂里独树一帜。揭开悬棺这个千古之谜,既是对三峡文化的有机补遗,但又非一朝一夕之工。
秭归悬棺的葬地位置都是在依山面水的悬崖峭壁上,这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的葬俗有一些相同之处,但从其它方面研究,又有许多自身的突出特点。磨坪的悬棺有三十多个人工开凿的洞穴,它所选择的崖壁不是非常坚硬的岩石,是比较疏松的岩层,说明当时在生产力水平上还是比较低下的。站在现在的河床上,不用费力就能到达洞穴,甚至摸到棺木残板,据当地人介绍,河床下面还有许多洞穴,只是被上游来的沙石所淹没,现在三十多个洞穴中,仅存一至二具完整的棺木,证明人为破坏严重,同时体现了磨坪的自然气候环境非常恶劣,升坪河上游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河床在几千年的演化中抬高了至少在三十米以上。磨坪悬棺在研究领域有很强的代表性。
秭归的悬棺葬俗是古三峡人或是楚先民的独创?还是从外地传来的?它们行悬棺葬所体现的原始宗教观念到底反映了什么么思想内容?悬棺内所葬之人是老者还是首领?还是图腾崇拜祭祀时的祀品或是其他什么人?秭归悬棺葬俗又是什么时候自然消失和退出历史舞台的?若说是秭归的古先民所为,到底是巴人、儴人还是古三苗人?这些古先民现在又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从目前已知的史料和考古发掘信息中尚无明朗的概念。
秭归悬棺是“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三峡地区的民族来源、迁徙、消亡及融合,以及民族文化、原始宗教文化等重要的学术课题。这些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三峡地区(或秭归)的民族形成及演变过程的认识。悬棺之谜一旦被解开,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和历史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