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云雄
认识你是种必然。
很小很小的时候,常听爷辈们讲,绕过九十九道弯,越过九十九道梁,便是清港河的源头——天生桥了。于是,泽受清港河清清河水哺育的我,童年的梦幻中便多了一份色彩,多了一份憧憬。
初夏的一个雨天,我们驱车由秭归县城西南驰行70余公里,来到秭归的“青藏高原”——磨坪乡。稍作停留,我们又驱车10公里,来到天井坪水电站。
在电站职工小王的导引下,我们撑着伞、戴着笠,沿着1米宽的水渠坎,向西面的深壑幽谷行进。
从绝壁中穿凿横过的引水渠本身就是一廊绝妙的风景。站在渠道上,仰观,壁立千仞,怪木横生;俯视,溪水激荡,涧谷森森。
沿着水渠走,水在脚下流。身轻如云,心净若佛,仿佛梦中,恍若仙境。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绕石梁,攀壁,挑藤箩,穿荆棘。雨水浸湿了裤管,毫不理会,刺柯扎破了肤肌,浑然不觉。行约1公里,眼前豁然开朗,洞开一方天地。峭壁环围,拔地而立。两峰夹峙之间,一桥飞跨,似贴天际,巍巍凌然,势贯九霄。这便是磨坪绝景——天生桥。
说起天生桥,还有段神奇的故事呢。相传,古时,此地山水相隔,交通极为不便。一次,鲁班师徒途经此地,看见百姓肩挑背驮,绕山涉水,极为艰辛,同情之心顿生,决定建两座桥,造福山民。经商定,鲁班修杨林桥(距天生桥约5公里),徒弟建天生桥。经过一夜苦战,鲁班先将杨林桥建起,徒弟的工程量还很大。眼看天将拂晓,徒弟十分着急,鲁班便决定帮徒弟修。给鲁班挑工具的小伙计想催他们快点修起,便偷偷学起了公鸡叫。鲁班师徒一听到鸡叫,忙起身离开。慌乱中,徒弟碰倒了鲁班的金扁担,嘭的一声,金扁担搭在了两峰之间,化作了一座紧锁两山天险的天生桥。因此,人们把这座桥又叫做金桥和扁担桥。
其实,天生桥是山石相连,浑然天成。该桥长约40米,宽3米。站在桥上俯瞰,谷深万丈,凉风袭身。据说,做过亏心事的人不敢上此桥,一到桥上,便两股颤栗,心惊肉跳,头晕目眩,浑身无力,翻身坠入深涧。这座桥其实也并非这么可怖,这么传说怕是警戒世人吧。她是磨坪乡通往鄂西的必经之地,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过去,这里是响马贼出没的地方,在这“鬼门关”上有多少商贾旅人做了冤鬼,谁也数不清。现在,这座桥已成为山民们走向山外大市场的“致富桥”,山里的烤烟、木耳等农特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山外。
天生桥下山壁上,赫然一洞,洞口高约20米,宽15米。洞门外是道5米高的梳子背形的大石坎,坎下有个1亩见方的小潭。溪水粗如大缸口,从洞口喷涌而出,沿石坎冲击在潭中翻卷的青石上,浪花飞溅,雪沫堆聚,雷霆万钧,山鸣谷应,撼人心魄。
令人称奇的是,一天之中,洞里要涨三次潮水,时大时小,或早或晚。相传,洞内有条巨大的犀牛,每天要翻三次身,将溪水溅起,形成潮水,故此洞名曰“犀牛洞”。洞中究竟有没有神秘的犀牛?潮水如何形成?偌大的溪流从何而来?至今还是个谜。曾有好事者结伴而入,在洞内踏水逆行了一天一夜,火把燃尽,仍不见其源,洞中有洞,门中有门,置身其中,韶音鼓耳,奇景怪异,扑朔迷离,令人流连忘返。
靠右的山壁上,亦有一个大溶洞,名曰“锅底坑”。该洞洞口高约40米,宽20米,远远望去,宛若一头发怒的雄狮张开的血盆大口,阴森可怖,寒气袭人。洞口苔迹斑斑,荆柯丛丛,一泓清泉,静静潜流。沿着光洁可人的流水石道,攀援而上数十步,进入洞内,凉风习习,沁人心脾,倦意顿消,精神立爽。抬头仰望,一方天空,罩在头上。洞内怪石嶙峋,奇景令人目不暇接。
犀牛洞左侧折角处,一石柱拔地而起,倚壁而立,名曰“套里”。从左侧眺望,犀牛流水若隐若现,平添几许神奇色彩。
环顾小潭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水气氤氲,云雾缱绻。水声、雨声、鸟鸣谐和一曲,山、水、人融为一体,使人进入忘我的境地。
向导小王介绍说,天生桥风景区约20平方公里,每到融融春日,山花烂漫,百鸟争鸣,山泉淙淙,草木青青,群羊戏水,猿猴攀援,其景其情,煞是迷人。
归途中,小王不无遗憾地说:“你们今天来的不是时候,要是在晴天,还可以吃上蛇肉。”据他讲,这里蛇十分多,随处可见,大的有腿那么粗。他说,这里的山民大都会蛇水,请他们做向导,确保无虞。
走出峡谷,一道彩虹,绚烂地映现在东方天际。站在电站旁的危岩上,回首向天生桥处望去,但见云霞涵漫,浮光跃金,峭壁巍峨,青山滴翠。
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无限遐想,在晴天,天生桥又该是怎样一幅画图呢?在春天、秋天和冬天呢?
(宜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