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秭归讯(记者 郑涛 邹媛)2012年至2022年,10年既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10年的时间轴见证了秭归人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勠力同心、在乡村振兴征程上的踏浪前行。
秭归是国家级贫困县、三峡库区移民大县,2014年初,贫困发生率为24.23%。“绝不让一个人掉队!”当脱贫攻坚的号角正式吹响,秭归立下愚公志,誓圆小康梦。
组建“1+12+20”攻坚团队,实行“三包”责任制;186个工作队对186个贫困村全覆盖驻村帮扶;9700多名党员干部与2.7万户贫困户结对帮扶。
扶贫看长远,长远看产业。这十年,全县形成了低山柑橘、半高山茶叶核桃小水果、高山烟叶蔬菜的主导产业格局。特色产业种植面积143万亩,柑橘综合产值100亿元,年出栏生猪49万头。培育农业市场主体1551家,带动贫困户2.32万户。
这十年,活跃着电商企业2000余家、网店近8000家,年销售额30亿元,带动8000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打赢脱贫攻坚战,秭归从来不缺“超常规”的魄力和智慧。仅“十三五”期间,全县统筹整合财政资金48.51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建成50座光伏扶贫电站,光伏收益惠及2.5万多贫困人口,年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300多万元;2035个自然村开展“立壮志、改陋习、树新风”“四大一攻”活动,提振贫困群众的精气神。
合力攻坚,一步跨千年。十年来,我们消除了千年来的绝对贫困。
——21.95万人喝上了放心的自来水。
——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174户11294人,改造农村危房31206户。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均达100%。
——所有村卫生室均达到“五化”标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100%。
这十年来,我们见证山乡巨变。
——硬化通村、通组公路1810公里,348国道、芝茅线等主干线改造升级。而秭归长江大桥的通车,更是结束了秭归长江两岸靠汽渡过江的历史。
——自然村通动力电100%,固定宽带通达99.2%的村民小组,4G网络覆盖97.74%的村民小组。
——建改农村户厕66120户、农村公厕187座。
——村镇文化中心建成率100%,农家书屋、文体广场覆盖率100%。
山还是那座山,却变成了“金山银山”。直播带货、云超市等让秭归的山货走出了大山,村民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2021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95元。
走完了脱贫摘帽的艰辛历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秭归广大干部群众正接续奋斗!
——探索制定《扶贫资产管理办法》,推动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
——与潜江、枝江市等区域协作单位牵手,在消费帮扶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可持续发展动能。
——持续开展“擦亮小城镇三年行动”“最美集镇、最美乡村、最美庭院”评选,助推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实现三产良性互动。
栉风沐雨,再启新程!秭归上下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向着新的胜利进发!
【短评: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做好“后半篇文章”。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特”字上做文章,把产业做大,把特色做强。还要夯实乡村治理基石,将筑堡强基共同缔造工作走深走实。
面对乡村振兴提出的新要求,党员干部仍然要冲锋在前,与群众握指成拳,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来源:秭归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