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专题> 网络普法> 正文
【共抓大保护 共护长江美】生态家园 宜居宜业

  发布时间:2022-04-22 17:18

三峡秭归讯(记者 姜洁)长江清澈的江水滋养了秭归两岸“橙黄”,品种丰富的江鱼养活了祖祖辈辈的捕鱼人。然而长期以来,农业面源污染和过度捕捞日益严重,给长江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如何才能既保护了长江生态环境,又让两岸人民维持生产生活呢?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是长江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肥、农药等化学品所携带的氮磷污染物随降雨进入水环境,从而对长江水质造成污染。

为改善长江水质,县农业农村部门谋划实施了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茅坪镇陈家坝村是实施该项目的核心村,该村以发展茶产业和养殖产业为主。村民许军种有茶园6亩,养殖生猪300多头。养殖生猪所产生的大量粪污曾对其居住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近年来,依托国家政策,许军建了化粪池和田间沼液存储池,通过运行“猪-沼-茶”模式,养殖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现在国家政策好,把沼气给我们安装好了。没有污染又可以做饭,又可以使用沼液。可以把水管接通到田里,没有污染。现在也不用烧柴,保护了青山。”

2019年,结合面源污染治理项目,陈家坝村投资建设了农业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收集和处理厂,通过收集畜禽粪便,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转化为无污染的有机肥。从源头转化,将畜禽养殖造成水质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通过“源头减量一过程阻断一末端净化--有效利用或达标排放”技术思路,县农业农村局在陈家坝村总体实施了茶园农业面源治理、流域其它村畜禽粪污分散治理。集成并结合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物理措施,形成立体治理效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取了“沟渠拦、管渠引、坝塘滤、末端测、生物防、植保防”的生物防治措施。配备的工程内容主要是“沟、塘、渠、池、路”以及一些监测设施,主要是进行土壤监测和天气气象水温的监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既保护了附近的流域,同时也保护了长江,为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发展和绿色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都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基础。

如果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对改善水质追踪溯源的间接防治,那么长江禁捕退捕则是改善长江水生态的直接措施。近年来,受各种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水域的生态功能显著退化,珍稀特有鱼类全面衰退,经济鱼类资源量接近枯竭,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自2020年4月以来,秭归县按照“退得出、稳得住、禁得了”的总体要求实施了长江秭归段水域全面禁捕退捕工作,如期实现了“两个确保”(确保渔民生计安置保障到位、确保禁渔令按时限落实到位)和禁捕水域“四无四清”(无渔船、无渔具、无渔民、无捕捞生产;清船、清网、清江、清湖)的既定目标。曾经的沿江“捕鱼人”也摇身一变成为“护渔人”,加入了保护长江的队伍。

现年51岁的周学军曾是一名资深渔民,家中三代人都以捕鱼为生。2020年,响应国家“十年禁渔”的号召,将渔船和网具都上交给政府。次年,他被县农业农村部门正式聘为护渔员。仔细检查垂钓人员的规范垂钓行为、耐心宣传禁渔政策已成为了周学军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如今的他,对自己“护渔员”的新身份感到习惯和认可:“肯定要支持国家政策,因为这不是针对我们某一个人。都是为了子孙后代,保护大长江。”

据了解,自禁捕退捕工作实施以来,秭归县共完成了512艘退捕渔船拆解处置、近7.4万公斤捕捞网具清收上岸工作,968名兼业渔民完成了退捕转产;对全县境内1178条(处)“三无”船舶进行了全面取缔,累计拆解“三无”船舶723条、规范农用船舶和水上抗旱设施455条(处)。自长江秭归段水域禁捕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出动执法人员近5000人次,组织联合执法行动近300场次,查处非法捕捞案件20件。与此同时,县农业农村部门还结合长江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采取一系列措施,将该项工作持续、长效地开展下去。

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温飞龙说:“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周年以来,长江秭归段水域的面貌得到全面改善,各种顽疾得到全面根除。在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上,我们结合长江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通过建立联合巡查机制、协助巡护机制、禁捕网格化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打基础、管长远的机制,逐步形成了禁捕工作人人有责的防控体系;通过强化执法能力建设,添置执法车、执法船、无人机、热成像仪等装备,新建禁捕‘天网工程’视频监控系统,为建立专管与群管结合、人防与技防并重的水生生物保护体系奠定了基础。”

家住长江边,情系长江人。共饮长江水,共护长江美。长江生态保护不仅离不开农业农村部门的有力举措和大力监管,更需要你我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将展现在我们眼前。

(来源:秭归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