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专题> 网络普法> 正文
【共抓大保护 共护长江美】船行江中 水清景美

  发布时间:2022-04-12 17:12

三峡秭归讯(记者 谭琳 贾迪 见习记者 范凌峰)船舶污染曾经给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近一年来,秭归交通部门秉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系统治理船舶污染,持续推进岸电工程,让江水洁净,还库岸宁静。

早春时节,万物复苏。经过春雨的洗礼,长江两岸更加清朗,在宜昌市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秭归服务区,几艘污染物接收转运船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垃圾清运工作。清漂船驾驶员周瀚说:“接收的生活污水和油污水直接交付到趸船上面,然后趸船通过这些管道直接运输到曲溪污水厂进行处理,全过程这些污水和油污水是不会流入到长江里面。”

然而在一年前,这些船舶污染物的接收、转运、处置等因涉及的监管部门多,一直存在“监管不连续、信息不互通、处置不覆盖”等问题,极易造成环境二次污染。《长江保护法》实施以后,作为主管部门的县交通运输局,有效运用智慧管理系统,打造了多部门联合监管新模式,即所有过往船舶可随时用手机移动端“船e行”预约点单,船舶污染物接收船则通过“净小宜”小程序点对点接单,再转运到环保等部门处理。

“蓝江一号”能载重生活污水273吨,生活垃圾4吨,平均每天能接20单。船长刘定山:“他下单了我们可以在手机上面看得清清楚楚,是哪个船、在什么位置、下的多少、下的什么单我们都看得清楚。”

多部门联合监管实现了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和全过程信息化监管,有效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目前,全县共有10家企业、21艘船舶从事船舶污染物的接收工作。2021年以来,累计接收转运及处置船舶含油污水2296吨、生活污水79821吨、生活垃圾1379吨、废油123吨。

县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大队副队长付涛:“整个链条都可以清晰可见,应该说可以有效地避免相关漏洞的产生,而且也对整个污染物总量的计算以及相关的管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把长江水道建设成为环境美、生态优的绿色长廊,保证“一江清水向东流”,不光只针对固体、液体污染物,还有污染废气排放。在秭归港区,平均每天有待闸船舶上百艘。过去停泊期间,不仅船舶柴油发电排放物对坝区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还产生巨大噪音。

岸电工程的实施,让脏乱差成为过去式。现在秭归港能同时为12艘大型游轮提供岸电服务,单日用电高峰期超4万度,可有效应对旅游旺季电量供应不足等难题,不仅降低了船舶燃油成本,还极大地减少了噪声及废气排放。

截至目前,全县14个经营性码头已全部建成投运船舶岸电设施。2021年3月---2022年2月(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年里)共计为2885艘客货船舶提供岸电561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物的排放4150吨,为船舶节约用能成本450万元以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与此同时,交通运输部门还综合开展非法码头整治提升、岸线资源清理、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取缔三无船舶、打击非法采砂等组合拳,船舶污染物全部实现了“零入江”。

如今,船行江中,水质清澈,碧波荡漾,再也不见漂浮的油污与随手丢弃的生活垃圾;船靠码头,港湾宁静,空气清新,再也不见浓浓的黑烟和刺耳的声音。目光所及处处都是美景,生活在长江两岸的人们在青山绿水中有了更强的获得感、认同感和幸福感,长江沿线的生态之美成为秭归的幸福之源!

(来源:秭归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