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秭归讯: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生产生活集聚区。经过几轮大开发,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流域生态功能严重退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重大立法任务,在法律层面将党中央关于长江大保护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全社会的行为规范,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这也开创了我国流域立法的先河。
长江保护法自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至今已经有一周年了。一年来,作为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的秭归,在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中做了哪些工作?又取得了哪些成效?为了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凝聚保护母亲河的社会共识,从今天起,本网推出系列报道《共抓大保护 共护长江美》。今天推出第一期《长江岸线 “植”此青绿》。
(记者 汪勤 贾迪)岸线是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管住长江岸线林业资源、护住长江岸线生态环境、因地制宜修复受损林业资源,才能保护好长江岸线生态的原真性、完整性,让长江岸线绿意常在。今天一起来了解秭归是如何守住长江岸线这片“绿”的。
3月中旬,秭归县部分县级“林长”和干部职工在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开展了义务植树。当天,共栽植香樟树、桂花树等树苗800多株,绿化面积约20亩。
秭归全面推行“林长制”是从一年前开始的。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2021年4月,全县大联动推行“林长制”,914名“林长”正式上岗。从此,秭归的森林资源保护从林业部门唱“独角戏”走向县领导带头、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大合唱”。
九畹溪镇仙女村的党总支书记兰兴发自从有了“林长”这个新身份,他常常到村里茂密的树林里走一走、转一转。守住辖区的一份绿,就等于守住了长江岸线的一份绿,兰兴发从不懈怠:“‘林长’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特别是在农村,近期雨水较少,气候比较干燥,极有可能发生森林火灾,我们无时无刻不能放松。”
树林病虫害防治、巡林、防火、增绿……这些都在兰兴发的巡查清单中。开展“林长”工作也让他找到一些村务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我们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0%左右,我们不仅限于每周的巡山巡查工作,还在平时村级日常工作中、下队工作中积极开展森林防火工作。”
工作融合,省时有效。该村还组成了“村干部+护林员”的17人森林防火队,护林、防火、村级治理三不误。林业部门给他们配备了2万元左右的森林防灭火物资,配备了民间“林长”参加到日常巡山巡查工作中,并争取资金修建防火通道等。
保障到位了,兰兴发的“林长”工作开展得更顺溜了,村“两委”班子的干劲也更足了,村民们的思想也转变了。村民马德元说:“以前孩子们一放学都去砍柴了,现在做饭都是煤气灶了。城里人到我们这山上看风景,做农家乐让他们吃,还能烧烤,那也挣得到钱。”
“林长制”实施一年来,县、乡、村三级“林长”共巡林2万多次,为维护森林安全,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每年的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特殊节点,他们还会散发传单、上门宣讲,让保护林木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秭归也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和长江生态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全力践行“两山”理论。从2020年开始,县林业部门对境内西陵峡片区东起松树坳大桥西至香溪河兵书宝剑峡口全长约30公里的地段开展了生态修复,让更多的绿植覆盖峡江两岸。
项目建设主要是在修复区内道路两侧沿线和沿江地段对森林植被进行重建及抚育管护,通过乔、灌、草植被重建、恢复、抚育、更新和改造,构建完备的水土流失防控体系。栽植了各种规格苗木4.7万株,植被恢复面积293公顷,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2.9平方公里。
守卫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当全面发力、久久为功。现如今秭归林地面积已达273.24万亩,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四;森林覆盖率达77.57%;森林蓄积量达1014.59立方米。
两岸林木葱茏,一江清水潺潺。秭归用青山守护碧水,让一条水清岸绿、人居和谐的山水廊道熠熠生辉。
(来源:秭归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