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专题> 屈原文化> 屈原文化> 屈原文化·传播> 正文
屈家明:屈原文化人人传 屈氏后裔代代寻

  发布时间:2021-09-15 16:21

三峡秭归讯(记者 汪勤 贾迪)秭归县归州镇万古寺村是公认的“中华屈氏第一村”,这里有近6成人以“屈”为姓,均敬奉屈原为先祖。屈家明是屈原的第69代孙,也是万古寺村的一村之长。十多年前,他就立志要让万古寺村的人对自己的祖先“屈原”能如数家珍,要让万古寺村成为全国各地屈氏后裔寻根问祖的第一圣地。

因为姓“屈”,因为是“中华屈氏第一村”的“一把手”,身份特殊的屈家明对于村里屈原文化的传承发扬、屈原文化产业的挖掘,总是格外上心。最近村里正在进行屈原故里龙舟文化基地和屈氏宗祠的建设和修缮,每天都去瞧瞧项目进度成为屈家明必须要做的事情。

屈家明从农民、木工、老师,再到一村之长,初心是想让老百姓早点富起来,生活好起来。一开始的多年里,屈家明只是单纯地以同为“屈”姓感到骄傲,也被屈原优秀的精神折服,想做一名屈原那样勤政爱民的村干部:“老辈子常说我们是屈原的后代,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2009年,县委宣传部和三峡日报社联合发起了“屈原后裔寻访”活动,屈家明的心态发生转折。当年这场活动在海峡两岸掀起新一轮的屈原热和秭归热,也更进一步确证万古寺村是屈原的故里,是“中华屈氏第一村”,万古寺村屈姓人家就是地地道道的屈原的后裔:“从那一刻开始,我对于屈原的认识发生了更进一步的转变。作为屈原的后裔,更要尊崇屈原,要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那么我作为村干部,作为村支部书记,村里的发展思路也更进一步明晰,逐步形成了以‘五屈’(修屈祠、续屈谱、供屈像、颂屈文、承屈风)为载体,培育寻根文化,打造‘中华屈氏第一村’的发展思路。”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清了,方向便明了。可是,“中华屈氏第一村”如何来实现呢?屈家明明白:唯有学习,方得始终:“通过走出去学习交流屈原文化,有几件事非常震撼,比如说河北唐山的屈学明自己筹资3000万元建了一座屈原纪念馆。比如说河南固始的一名叫屈瑛的老人,退休后20多年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基本上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在研究屈原、在传播屈原文化。还有重庆、四川的屈氏宗亲都是自发组织活动。”

从2010年至今,屈家明通过“走出去、迎进来”,积极与全国各地屈氏后裔联系,先后到过河南、湖南、重庆、四川、安徽等全国30多个地方开展屈原文化交流,也为全国各地到万古寺村寻根问祖的屈氏宗亲给予支持。在交流过程中,他除了受到震撼,还收获了更多启发:“万古寺作为屈原老家,要打造‘中华屈氏第一村’,万古寺的人该怎么做呢?那么,万古寺村要带头学习屈原文化、传播屈原文化,通过‘村落夜话’等形式引导我们的村民学习屈原文化,讲屈原文化的故事,从根上让村民了解屈原,用屈原的精神来创造财富。”

2018年、2019年万古寺村连续举办“二月二龙抬头”龙舟文化节活动时,舞龙舞狮、划龙舟等需要大量老百姓参与,也涉及到一笔人工经费,但是当屈家明提出要想尽办法给参演老百姓兑现资金时,大家异口同声“不要一分钱”:“他们说,‘二月二龙抬头’是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万古寺村龙抬头活动的主要元素还是与屈原文化有关。他们说,能够参加这个活动是他们的责任,或者说是他们的荣耀,甚至有的人说,下次有活动我们一定要参加。”

村落夜话讲屈原、村容村貌晒屈原、活动开展忆屈原、产业发展联屈原。近年来,以屈家明为代表的万古寺村,在发展中汇聚文化力量,将屈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当地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中,通过修屈祠、续屈谱、供屈像、颂屈文、承屈风等举措,渐渐形成了人人知屈原、护屈原、敬屈原、传屈原的氛围。

随着万古寺村“中华屈氏第一村”说法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认可,近十年来,平均每年到当地寻根问祖的屈氏后裔多达2000余人。

文化资源就是战略性资源,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屈家明明白,屈原文化是老祖宗留下的世界级遗产,它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我们一定要以屈原文化为发展内核,要把屈原文化融入到发展的各个方面,要让屈原文化转变成屈乡人民的财富。要把万古寺村建设得更好,要早日建成‘中华屈氏第一村’,来满足全国各地的屈氏后裔到这里寻根问祖过端午。”

(来源:秭归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