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专题> 屈原文化> 屈原文化> 屈原文化·传播> 正文
谭家斌:我是屈原老家人 要为老乡做点事

  发布时间:2021-09-06 15:26

三峡秭归讯(记者 向晓飞)今年56岁的谭家斌有一位与他相隔2300多年的同乡,那就是伟大诗人屈原。自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36年来,他挖掘屈原史料、撰写屈学著作、开创屈姑研究、研究屈原文化,虽然忙碌辛苦,但始终乐此不疲。他觉得,自己是屈原老家的人,就要为这位老乡做点事儿。

1965年,谭家斌出生于屈原诞生地乐平里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小时候,他第一次进县城,就在书店里买了一本《屈原的传说》:“屈原的作品,我从小就喜欢。屈原至死不离开楚国的爱国精神以及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让我敬佩。特别是他遭遇两次放逐却不改志向,更让我感慨崇拜。”

谭家斌每次到外地出差或旅游,必定要逛逛书店,主要是购买屈原方面的书籍。至今藏有各类书籍七八千册,其中屈原文化的书籍就有近两千册,收集报刊杂志发表的屈原文化论文1万多篇。

2005年7月,受中国屈原学会邀请,谭家斌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参加“2005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这是他第一次参加高规格的屈原学术研讨会,这对他影响很大:“屈原及其作品为什么能够享誉中外?他的人生经历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拥有一个端午节来纪念他?为什么他能成为我国第一个世界人民共同纪念的诗人等等,我决心去了解他、研究他,为这个老乡去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随后,谭家斌在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一边撰写一边思考。2006年,他的近40万字的《屈学问题综论》一书出版,时任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的毛庆作序,副会长兼秘书长方铭发表《学术研究与文化责任》的书评,对这部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13年8月,他当选为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

近些年,争抢名人故里之风盛行,有人针对“屈原故里秭归说”发难,他决心为“屈原故里秭归说”找出新证据,便广泛阅读《史记》《战国策》《淮南子》等古籍,从中找到了“乐平里”可以直接解释为“屈原诞生之故居”的依据:“我用4年多时间从考古、文献记载等方面,寻找到10多条屈原诞生秭归的新证据,比如说秭归旧城东门头遗址出土的‘太阳神’石刻、乐平里出土的石钺等,都与屈原有联系;《九歌》中的《东君》就是礼赞太阳神的祭歌;再如《离骚》提到的28种植物,如今在乐平里还能找到19种;秭归方言、民俗等方面也在屈原作品中有很多展现。”

2009年,谭家斌由此撰写的《屈原生于秭归乐平里新证》,被多家报刊采用或转载。同时,他还发表了《驳“屈原故里西峡”说》《“屈原故里”诸说平议》等论文。另外,他已在各类刊物发表屈原文化论文50多篇,赢得了中国屈学研究界的尊重。

除此之外,谭家斌还特别注重研究现代中国文化名人与屈原的关系,并推出《诗魂遗响——中国现代文化名人与屈原》专著:“屈原对现代中国文化名人有哪些影响?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屈原的?我选取中国近代以来鲁迅、毛泽东、郭沫若、茅盾、闻一多、钱钟书、姚雪垠等十三位文化名人展开研究,发现他们不仅热爱屈原,而且研究屈原及其作品。屈原精神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这部书出版后,引起了屈学界的好评。”

2015年,谭家斌与王作栋、韩永强等宜昌知名作家,秭归知名企业家李正伦等人,共同开创屈姑文化研究。2016年注册成立屈姑文化研究院,每年组织开展2次文学笔会,公开出版《屈姑文化》院刊,谭家斌担任执行主编,已出版《屈姑文化》5辑。不但为屈原文化研究作了有益的补充,而且为湖北屈姑国际农业集团以屈原、脐橙为主要内容的工业旅游的起步作出了较大贡献:“我们开创屈姑文化研究是从另一方面研究屈原文化。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认为,屈姑文化研究是屈原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屈原文化就没有屈姑文化,屈姑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屈原文化。”

最近,市委提出,把传承发展屈原文化作为品牌战略来抓,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地,让屈原文化成为宜昌靓丽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品牌。作为县屈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谭家斌备受鼓舞:“屈原文化是独特的物质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更好开发和利用好具有世界级地位的屈原文化资源,建议创建屈原研究机构,真正让屈原文化‘坐正席出正果’,制定屈原文化发展规划,普查并保护屈原文化物质资源,培养扶持屈原文化专业人才,真正让人们感受到屈原文化的真实存在和独特魅力,让屈原文化发扬光大,让屈原精神永放光芒。”

(来源:秭归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