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秭归儿女> 正文
付珺:用心用情讲屈原 五湖四海广传播

  发布时间:2021-08-30 18:02

三峡秭归讯(记者 韩晓晴 贾迪)屈原属于秭归,更属于世界。屈原是一座文化巅峰,更是一座高耸入云的精神殿堂。秭归县文物保护中心讲解员付珺30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宣讲屈原这块阵地,凭着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因人而异的讲解方式,在收获金牌讲解员称号的同时,生动地将屈原文化传播到了五湖四海。

走进付珺的办公室,桌上几大摞书籍、笔记本和久违的钢笔、墨水瞬间吸引了记者的视线。这些书籍除了屈原的作品和研究屈原文化的作品外,还有《诗经》、唐诗宋词、毛泽东诗词、历史书籍等等,种类繁多。翻开笔记本,上面是付珺用钢笔做的笔记,密密麻麻,字迹工整。她说:“我为什么要学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抄写过屈原的作品《离骚》,还专门写过一首诗,我在这些作品中间学学毛泽东诗词,然后来理解我们的伟人是怎么理解屈原的作品。我还读《诗经》,《诗经》是最早的,屈原这篇《楚辞》实际上和《诗经》是可以同时并列的、对后世比较有影响的。文化性的东西都是融会贯通的,不读这些东西的话,包括唐诗宋词,突然一下跳跃到《楚辞》里面,你也搞不懂。还是要读一读唐诗宋词,然后理解那些古人跟屈原那个时代,都是古人,他们思想有什么关联。去全方位地读,全方位地去了解。”

付珺1992年进入屈原纪念馆开始从事屈原文化讲解工作,迄今已有30年的讲解经历。她觉得要讲好屈原,仅仅只读屈原的作品是不够的,还要广泛涉猎历史、诗词、秭归风俗等各个方面,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这样才能讲活屈原,才能让人们真正了解屈原、懂得屈原。广博强大的知识储备为她讲好屈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讲解时,她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古今诗词张口就来,历史故事信手拈来,不但引人入胜,而且通俗易懂。

对待每次讲解,尽管早已烂熟于胸,但付珺依然极为认真:“讲解词的话,别人说都是死记硬背的内容,我从来不是死记硬背,我都要通过对它真正理解,而且要理解透了以后我再去讲,然后他们就能够很通俗易懂理解它。我的讲解词通常就是用手写,不停写不停修改。”

游客天南地北,层次各有不同。为了让每位游客都能对屈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讲解前,她会先了解游客是什么身份、所从事的是什么专业,然后采取不同的讲解方法有针对性地去讲:“有一次我们的文学大家王蒙老师来时,我们就讨论到屈原的精神,然后探讨到屈原的《离骚》作品中间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我记得我们当时就共同讲到那个故事说,屈原他为什么爱国,因为他是把先贤伯夷作为他的偶像、榜样来对待的。他们就突然一下来了兴趣,就觉得这个讲解员讲的不仅仅是屈原死记硬背的那些作品,还对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历史是比较了解的,那么他就跟我有了一个互动。我的讲解得到他们认可的时候,我自己也有一种成就感,我觉得我把屈原宣传出去了。”

给学生讲解时,付珺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喜好,找一个切入点进去,一开始就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我一开始就跟他们讲,你们听说过一个传说故事没有?我们秭归县有一个很真实的传说故事——耕牛灵,我们秭归的牛就跟其他地方的牛不一样,那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我们这个牛不要拴在牛鼻头上的绳子就可以来回自由耕田。我这样一讲,那些学生突然一下子就睁着大大的眼睛望着我,他就觉得很感兴趣。”

30年里,付珺接待过很多中央首长和外国游客,在为无数国内外游客讲解屈原的过程中,她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不停来涵养自己:“我记得泰国公主来的时候,她跟着我一路听上去,手里边拿了一个小小的笔记本、一支钢笔,我一边讲,她一直在不停记录。一个外国人都能够用心去研究屈原的作品,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话,就应该把这种世世代代传承给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因为这真的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有更大的责任感,义不容辞。”

付珺的讲解得到了游客的高度肯定,纷至沓来的赞誉激励着她对屈原的研究与讲解更加用心用情:“游客走的时候,总是拉着我的手说,‘你讲得真好,我们真的是受到了教育。如果没有你的讲解,我们来走一趟,肯定是走马观花,什么都了解不到。但是通过你讲下来,我们就对你们秭归、屈原文化很了解了。’我总结了一下,为什么每次讲解都能得到大家的肯定,最重要的是,我自己在用心做这件事,用情在表达自己对屈原作品的理解,用心在聆听屈原内心的声音。”

30年里,付珺共接待了中央首长、世界名人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20多万人次,通过她的生动讲解,屈原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也扎根在了人们的心灵。

(来源:秭归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