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秭归儿女> 正文
指尖流传民俗技艺 活态传承非遗文化

  发布时间:2021-08-25 16:09

三峡秭归讯(记者 王俊杰)著名诗人屈原曾被称为“三闾大夫”,而在他的出生地秭归县屈原镇乐平里,有一种传承了2000多年、独具特色的传统技艺——“三闾刺绣”。这门传统技艺曾经面临着后继无人、几近失传的窘境。一个偶然的机会,“三闾刺绣”深深引起了一位“80”后女子的兴趣,此后的她不断研学刺绣技艺,并通过进入市场、融入旅游的方式让传统刺绣焕发新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活态传承。

一针一线,一块棉布,针飞线走之间,一个个精美绝伦的图案在布面上初见雏形,而这份精美正是出自秭归当地的绣娘之手。

与大多数刺绣不同,这种刺绣大多时候不打底稿,而是凭绣娘的巧手属思而绣,自由发挥。绣出来的图案抽象、生动、表现力强,透着一股原始的想象力,极具楚文化特色。

这种刺绣学名为“三闾刺绣”,其发源地正是屈原故里乐平里,因屈原曾被称为“三闾大夫”,故而得名。“三闾刺绣”历史悠久,从汉代兴起,距今已传承两千多年。

和其它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传承千百年的“三闾刺绣”曾经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这些曾今被广泛绣在围兜、抱圈、枕巾上的图案,也随着外出打工的年轻一代逐渐走远。

对于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来说,三闾刺绣美则美矣,但繁琐耗时又极其费眼,并没有太多吸引力,但一位“80后”女子却对它生成了别样的情愫,她便是成为。2012年春,成为在屈原镇乐平里游玩时,见到几个绣娘正在刺绣,简单的针线和棉布在她们手中变成了精致的绣品,顿时被其深深吸引,当年就往返十多次去拜师学习。

在全面掌握了“三闾刺绣”技艺之后,成为开始通过网络售卖自己的产品。并在2016年创办了湖北慢工绣艺有限公司,但起初肚兜、荷包等传统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并不高:“刚开始我们卖的是比较传统的,就像襻带还有装饰画之类的,可能成本也比较高,受众的人群也不是很多。后来我们就结合本地屈原的艾叶,野生的艾叶,在品类上也做了新产品的开发,有一些保健的睡眠枕,还有颈椎枕、公文包之类的。”

通过新产品的开发,公司逐渐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也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2018年,公司参加“2018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选送的《花开富贵》系列绣品从8万多件参赛商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这也让“三闾刺绣”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当文化演变为文创,非遗衍生出商品,三闾刺绣便以市场的方式实现了传承。不仅如此,在2019年,“慢工绣艺”还入驻屈原故里景区建设芈绣馆,用于三闾刺绣技艺体验及产品展览、销售。如今,一幅幅用“三闾刺绣”技艺绣制出的精致绣品,陈列在屈原故里景区的芈绣馆内,吸引着来往游客驻足观赏。无声之间,仿佛正诉说着千百年来一代代绣娘与峡江、大山的故事。

公司开发了一款睡眠保健枕,里面填充的是野生的艾叶做成的艾绒,能很好地改善睡眠,并且上面的图案是根据屈原在《离骚》还有《九歌》当中多次提到的秋兰,设计的一款兰草的图案,想通过三闾刺绣的针法,把屈原文化通过商品的形式传播出去,这一款产品非常受客户的欢迎。

“三闾刺绣”通过市场走出了深山,同时也为秭归部分留守妇女带来了经济收入。通过开展刺绣专业技能培训,吸引众多妇女拿起针线学习刺绣,并回收手工刺绣产品帮助他们实现居家就业,其中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的年轻绣娘,家住在茅坪镇银杏沱的万小芳就是其中之一。从厂里出来的万小芳自己经营了一家裁缝店,并在2018年参加了村里开展的刺绣专业技能培训,成为了一名兼职绣娘。

“三闾刺绣”如今成为了绣娘手中的金钥匙,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刺绣改变生活,而“三闾刺绣”也以此实现了传承与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这项古老的技艺,2018年4月,宜昌市人民政府将“三闾刺绣”纳入了第六批非遗保护名单。三闾刺绣和诗人屈原一样,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欢。

(来源:秭归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