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秭归讯(记者 向晓飞 通讯员 王华)在屈原故里秭归,有一批屈原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在屈原文化中汲取营养,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的广泛传播默默坚守,让更多人了解屈原、了解秭归。秦晓梅是一名文化工作者,她的夙愿就是引导更多文艺爱好者争做屈原文化忠实传承者、优秀弘扬者。
2022年秭归端午节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县文联要编辑出版《诗祖屈原》一书。时间紧,任务重,作为县文联主席,秦晓梅牵头负责这一任务,虽然忙碌辛苦,但她却乐此不疲,因为她始终对屈原怀着一份深厚的感情。
说起秦晓梅与屈原文化的联系,还得从20多年前说起。从1996年开始,秦晓梅便进入县文联工作,领导当时安排她负责屈原文化研究会的日常工作:“当时领导对我说,你现在做屈原文化研究会的日常工作,应该了解屈原,研究屈原,读懂屈原,这样与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交流才有底气。”
当时,秦晓梅对屈原文化了解不够,发表的文学作品也没有涉及屈原。她就购买了大量与屈原文化相关的书籍,工作之余开始了学习之旅,散文创作也开始与屈原和秭归的历史文化相关。2002年,秦晓梅有幸结识了中国楚文化史研究专家张正明先生。在交流中,张先生不仅热心地为她释疑解惑,还对她进行了悉心指导:“张先生对我说,现在研究屈原文化的女性学者很少,你是作家,又是屈原故里人,在屈原文化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可以向这个方向发展,对楚文化、屈原文化作一些深入的研究。”
自此,秦晓梅从学习屈原文化基本知识转向较为艰深的理论学习,自学中国文化史、哲学史,并开始发表屈原文化研究方面的论文,使自己的理论素养不断得到进步,并先后加入中国屈原学会和湖北省作家协会,接触了很多屈学研究专家学者们。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受益匪浅,也深深感受到自己学养不足,不够专一,慢慢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2005年端午节前夕,福建东南卫视在秭归县拍摄《端午秭归觅诗魂》专题片,秦晓梅受邀成为讲解人。她在节目中宣传了屈原文化、端午习俗,提高了秭归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她说:“通过与福建东南卫视的合作,我认识到仅仅依靠文字的力量来传播屈原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够的,可以多途径进行一些尝试,比如借助电视这种综合媒体来传承屈原文化,弘扬屈原精神,受众更多,宣传面更广。”
从此,秦晓梅积极参加各级电视媒体的采访,协助录制专题节目。2006年,“屈原牌猪饲料”商标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发酵,成了全国人民争相热议的焦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秦晓梅说:“当时听说用屈原的名字注册‘猪饲料’,气愤之余,感到不可思议。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怎么能将他的名字与猪饲料联系在一起呢,这是对屈原的侮辱和亵渎。”
2006年11月,秦晓梅与另外两位市县文化专家受邀参加了湖南长沙电视台的《有理大家说》专栏节目:”辩论主题就是能否用文化名人屈原的名字注册猪饲料,湖南那边是正方,我们是反方。双方唇枪舌剑,辩论激烈。因准备充分,我们论辩时有理有据,最后对方理屈词穷,以我们大获全胜结束。通过我们的努力,维护了屈原的形象,宣传了屈原文化。”
自2005年开始,秦晓梅受邀到一些学校、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屈原文化知识讲座20多场次,聆听者在5000人次以上。她还经常发表与屈原文化有关的文学作品和论文。编辑《屈原文学》20余年,获得“湖北省屈原文学奖优秀编辑提名奖”。她的散文《从楚国到楚国》获“首届汨罗江文学奖求索奖”。对于一个在县级文联工作的人来说,能够获得这样的殊荣实属不易。2011年1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秦晓梅的第二本散文集《我的梦树开满了花》,其中很多篇章写的都是屈原和秭归文化。
秦晓梅表示,“我会继续在本职上发挥作用,带领秭归文艺界的文艺工作者和广大的爱好者们,发挥各自的专长,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为传承屈原文化,弘扬屈原精神作出更大贡献。争做屈原文化忠实的传承者,优秀的弘扬者。”
(来源:秭归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