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秭归儿女> 正文
非遗传承心 建设家乡情

  发布时间:2021-04-29 17:39

(记者 姜洁 王俊杰)说起酒曲,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香甜的米酒,这道传统美食也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在秭归,屈氏酒曲制作技艺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也曾一度面临失传。茅坪镇陈家坝村“85”后青年谭灵焱从大城市回到家乡,重拾并改进酒曲的制作工艺,身体力行将“小时候的味道”延续下去。

酒曲的制作要经历和面、成型、裹粉、发酵、烘干等多个工序。这些工序,谭灵焱早就烂熟于心。童年时,他常看奶奶手工制作酒曲。用酒曲做成的米酒汤圆,是他小时候最“甜蜜”的记忆。

2011年,谭灵焱大学毕业后先在北京从事IT行业。在此期间,他和妻子兼职在网上销售家乡土特产,酒曲一直是最热销的产品。在得知故乡的酒曲技艺已面临青黄不接的境遇时,谭灵焱决定辞掉工作,毅然返乡:“我觉得首先是情怀,我们做的这个东西是一个很传统的东西,很多人可能现在都不知道。因为这个东西现在已经很多人没有做了,那如果我们再不做,它真的就要失传了。”

为了还原甜酒曲的原味,谭灵焱查阅典籍资料,寻访高龄手艺人,探求最正宗的民间技艺。2018年,谭灵焱创立宜昌珍瑶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正式产销酒曲。次年,利用线下生产、线上销售的模式,他独家配制的屈氏甜酒曲在网店一炮走红,连续数月位居淘宝同类商品销量首位,销售额达到670多万元。

产品供不应求,为了打破手工制作周期长、受季节限制的局限,他又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对酒曲的控温与烘干技术进行研究实验。为了观察酒曲不同时刻的状态,他曾几天几夜没有休息。在经过半年的实验后,谭灵焱独立设计研发出温控及烘干设备,并于2020年9月投入使用,实现了一年四季都能生产酒曲。与此同时,他改进辅料,引入全自动设备,优化生产流程,实现酒曲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目前我们平均生产一批的时间大概是在3天左右,一批次可以在400斤左右,也就平均划到每天大概在100来斤,然后一年的话大概在三四万斤左右的产量。”

生产有了保证,销售便没了后顾之忧。谭灵焱的线上网店经营的风生水起,按照一颗酒曲一元的市场价,平均每天接到的订单都能突破1000单。

在谭灵焱的号召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酒曲产销的行列,成为屈氏酒曲传承人。陈家坝村的酒曲制作也逐步从“家庭作坊式”转变为“工厂集约式”,实现产业升级。他表示,接下来准备把生产车间规范化,产线流程化,然后把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能够照顾到更多的父老乡亲就业,能够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大家都使出自己的一份力,把家乡建设好。

(来源:秭归融媒)